学院新闻

人工智能时代专业转型和课程变革 ——校领导调研高职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37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锐意改革的决心和坚实有效的行动落实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南京艺术学院对各二级学院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将人工智能时代专业转型和课程变革融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4月3日上午,校党委书记俞锋、校长张凌浩、副校长李彤,纪委书记王慧在高职学院205剧场专题调研指导人工智能时代专业转型和课程变革。两办、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学工处、招生处等部门负责人,高职学院领导班子、系主任和年轻教师代表参会。会议由副校长李彤主持。

俞锋在会议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给社会各领域各产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必然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院要树立目标导向。面对新的时代变革,学院要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应对标现代职业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错位发展目标,提前谋划,主动思索。二是学院要明确问题导向。结合学院自身特点与发展瓶颈去思考专业转型,师资优化,课程改革。学院要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加大设计作品获奖、产品专利向产业转化的力度,全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力与岗位创造力。三是要探寻独特优势与特色。加大横向课题建设力度,将现代职业的高等教育的特色办出来,办出水平,办出高质量。同时还要大力提升教师职称水平,加强专业与产业深度联系,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竞争力。


张凌浩校长在讲话中剖析了高职学院现存问题的关联性,要求高职学院加强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指出“没有研究就没有未来”,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增强战略视野系统视野。他强调高职学院要加强专业论证,实施专业重构,研究国际著名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此外,还要增加美学与人文类、管理和营销类课程,打通基础课,实施模块化生成的课程体系,在加强核心课程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李彤副校长结合现场发言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增加工具和与课程融合,而是深度影响到学生的培养。高职学院要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判,指导课程体系的布局,加强对学生创意与创造力、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道德伦理的培养,根据学院自身实际做好人才培养定位。

王慧书记在发言中提出,高职学院要加大专业转型和课程变革的力度,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职业教育立交桥的一系列改革思路。

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从师资建设、教学质量、招生和就业质量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对高职学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高职学院院长孙晶代表学院班子作了人工智能时代专业转型与课程变革的专题汇报。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在人工智能融合专业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并基于学院新的发展定位与方向提出六个“新”的发展思路。在AI职业人才培养、AI融合专业转型、AI赋能课程变革、AI模型平台教学、AI校企融合、AI国际教育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初步构想,并着力构建适应AI时代的“技术赋能创作、人文引领创新”职业艺术教育新体系,以进一步推动专业转型与课程重构。

高职学院各专业负责人着重围绕专业优化、课程优化、艺创优化、社会服务优化和人才就业等内容作了简要汇报。各专业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要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以AI赋能为支撑,以职业引领与需求导向作为发展路径,深度校企融合,勇于打破专业界限,实现课程共享与融合。各专业负责人面对专业转型和课程变革的新任务,即深切地感受到责任在肩,也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来自音乐教育、舞蹈编导、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青年教师代表,就各自专业领域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与实践中的应用与展望。在分享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都提出今后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专业优化和跨学科协同创新,探索和形成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