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讲话时引用南北朝文学家虞信《周五声调曲》的诗句,告诉我们文艺青年们万事万物都有其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和传承其最初的根源。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当代青年学子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与担当。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音乐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秉承中国传统审美特质,融合现代音乐创新发展。高职学院《民乐合奏》课程的“竹石乐团”通过课堂教学、课程汇报、课程建设、演出比赛、互联网项目等一系列美育实践活动,活态传承非遗“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竹石乐团”通过创建和实施项目,保护传承原生态的“江南丝竹”音乐文化,助力学生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音乐,激活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思想熏陶和品格塑造。
【关键词】非遗“江南丝竹” 丝竹新声 思政教育
一、背景情况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江南丝竹”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时期,既不断接纳其他音乐元素,包容其他表演艺术形式,又保持文化的核心要素,使其可以“活态”地传承下去。“江南丝竹”作为民乐合奏的一种形式,具有江南地域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底蕴,需要文艺青年学子传承和学习。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党总支注重多维角度的学生思政教育融合与实践,鼓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立课程思政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密切链接,探索教学创新,进行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交叉的育人实践活动。2015年在南艺高职学院领导多方支持下,指导教师乔荍组建“竹石筝团”,演奏作品多为原创或改编的器乐新作品,荣获“第二届古筝乐团展演”小型乐团“最佳演奏奖”。2016年开设跨学科/专业任选课《民乐合奏》课程,将民乐开拓为器乐领域,发展成为“竹石乐团”,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在“敦煌杯”比赛职业重奏组和职业青年B组中获得“优秀演奏奖”和“铜奖”,同年举办竹石之音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师生专场音乐会。课程建设和团队实践活动为《民乐合奏》课程提供了多元化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和经验积累。
二、主要做法
(一)《民乐合奏》课程设计和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渗透民乐合奏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课题设计,发掘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思政引领民乐合奏,用民乐合奏丰富思政。民乐合奏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方向,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一是挖掘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思政元素,选择包含思政元素的民乐合奏精品教材和参考书;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三是“课程思政”渗透民乐合奏教学的实践创新运用;四是开发与共享数据库资源,搭建互动学习平台;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制定民乐合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评价标准。
民乐合奏课程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演奏技能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弘扬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拓展民族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而培养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有:《民乐合奏》课程获南京艺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民乐合奏》课程被列为南京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民乐合奏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结项。
(二)创建互联网项目,活态传承非遗“江南丝竹”音乐文化
2022年“竹石乐团”筹建《寻音江南—活态传承非遗“江南丝竹”文创数据库》项目,探索江南丝竹在当代传承与发展,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南艺选拔赛三等奖。
团队筹建项目的初衷在于学习研究非遗“江南丝竹”的传统根基和文化内涵,同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音乐。国家对于江南丝竹音乐保护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时期,音乐文化需要不断更新,传统音乐文化绝不是一种凝固的音乐文化。江南丝竹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需通过不断增加活力,助力其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同时利用当代科学信息技术,用互联网、建立数据库、媒体传播等技术手段将其扩大宣传影响力,面向更多的观众,以达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三)参与校内外艺术创作与实践演出活动
2021年“竹石乐团”参加全国高校“英雄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演,共同缅怀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由各高校学生共同奏响民乐合奏《英雄赞歌》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现场音乐气势磅礴,成功带动在场所有演员和观众的情绪,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深刻体会到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高职学院积极推动“艺术+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学工团队与乔荍老师加强交流沟通,多次为“竹石乐团”提供学习实践和展示平台,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多场大型演出活动,如《职向未来-校企合作论坛》《逐梦启新程 职向新未来-高职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星火燎原 领航青春——思政项目中期汇报》等大型活动。“竹石乐团”用“丝竹新声”诠释崭新的“江南丝竹”,通过一首首作品表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题材,展现当代学子讴歌时代的责任担当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
(四)举办民乐合奏课程汇报音乐会
2024年举办“乐融中西 丝竹新声”民乐合奏课程汇报音乐会,演奏的作品打破传统江南丝竹与现代音乐的壁垒,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开启江南丝竹音乐创作新模式,以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和审美兴趣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江南丝竹音乐新的生命力。音乐会从筹备到排练、再到演出,一路走来,不仅仅是专业水准的体现,更多的是团队的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分工合作。同学们专业或许不同,演奏风格或许不同,但彼此团结协作、相互信任。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人的光芒都汇聚成团队共同的成果。
三、经验启示
(一)重视“非遗”根基,传承文化精神
江南丝竹作为一种主要流传于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合奏演奏形式,传承与发展需要依托江南的文化土壤,师生共同立足于高校的非遗研究教育基地,可以实现对江南丝竹音乐在校园的深耕与传承,努力扩大非遗“江南丝竹”音乐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新编“江南丝竹”作品,创新形式与风格
音乐作品是承载一个乐种的关键,江南丝竹的曲目创新尤为重要,在音乐结构、音乐旋律、和声复调、节奏节拍、乐器编制、声部配合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良,需要促进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此外,将传统江南丝竹音乐的内涵、形式、风格、旋律等以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能够促进青年一代更加愿意接纳、认识、了解与探索江南丝竹音乐。
(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音乐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平台,通过前期策划、中期统筹、后期推进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学习“江南丝竹”音乐的内涵,还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组织策划、沟通协调、舞台表演等综合能力,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四) 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视听新体验
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投影、LED屏幕和动态影像等手段,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舞台视觉效果。音响也可以同步与电子背景音乐结合,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这些多媒体技术使舞台背景和场景变化更加灵活,能够营造出沉浸式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五)不断实践改进,坚持创新积累
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曲目、技法、乐种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艺术的交流与延展。因此,传承需根植于传统文化,在构建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与发展生态土壤的基础上,深入认识与理解其文化内涵,在厘清传承意义的同时,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促进其再发展、再创作,为新时期江南丝竹音乐的不断繁荣发展助力。
(六)完善数据库建设,促进江南丝竹音乐共享
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飞速,知识信息储备量远远超出课本所涵盖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将“江南丝竹”音乐资料归纳整理,也可以将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上传到共享资源平台,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机制,推动“江南丝竹”音乐资源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学习经典“江南丝竹”音乐作品、名人访谈、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空中课堂、文史资料等等,从而拓宽民族音乐文化视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