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南艺“四美四育”美育案例(52)| 高职学院开展“青春如火同行 共铸振兴之光”社会美育项目

发布时间:2024-12-04浏览次数:3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实现以乡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期间,特别强调了保护传承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怀,也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摘要】本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期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选取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歇马桥村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在乡村振兴中该村的示范性做法,调研走访该村红色景点设计,得出红色资源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展厅设计的方式,对该地区成效性做法进行展示,同时辅之以平面设计、文创设计的创作手法,形成乡村振兴模范示范宣传点,以期进一步促进该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同类型地区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本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艺术设计在传扬地区文化,助力地区发展中的创新性做法,用艺术创作展现青年学子担当。

【关键词】文化展厅 乡村振兴 实践育人

一、背景情况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生动描绘了苏南地区农村变革的三次浪潮。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立足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乡村美丽宜居水平,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地方层级治理能力以及提升总体现代化发展水平,全面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

江苏苏州昆山歇马桥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典型乡镇,歇马桥村位于千灯镇石浦南郊,东靠上海青浦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江南水乡古村。歇马桥村历史文化要素众多,其中有被列入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歇马桥石板街,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歇马双桥、众善桥、毕宅等,还有将古代军事文化和现代军事文化融合,抗金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的红色文化展览馆韩世忠陈列馆和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事迹陈列馆。  

歇马桥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具体做法、资源利用都能作为典型的乡镇发展案例,对歇马桥村的发展思路进行宣传,能为同类型的乡镇发展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理论指导

高职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对团学骨干的培养和引导,前期召开项目启动仪式和中期汇报展览以及多次理论知识学习,如开展《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历史传承》专题讲座、“蕴聚信仰行,融汇育人路”理论学习活动等,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时指导学生完善创作思路。在前期充分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山乡巨变的代表场地进行实际的调研和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才干。

 


(二)前期调研

“青春如火同行 共铸振兴之光”团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歇马桥村的规划建设、保护传承、民风民情、特色产业和文化属性进行调研,分析歇马桥村在发展中取得成功的具体举措。

根据调研得出,歇马桥村的发展始终坚持从根本上统筹古村落保护、农村建设、富民增收等事宜,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人文特色资源,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地区不断挖掘当地特有的红色资源,放大文化属性,通过建设韩世忠纪念馆、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周达明烈士纪念馆)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呈现了地区红色文化属性。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歇马桥村是典型的将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地区,“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也为歇马桥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作品呈现

项目成员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同学,通过前期调研学习,确定以展厅设计为主,以海报设计、文创ip及其周边创作为衍生的整体创作目标。

展厅设计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选址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设置两层展厅,一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具体方面: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将展厅划分为三个展示区域,内容包括政策产生的背景、地区建设主要做法、以及建设成果案例。设置互动体验区,通过回答知识问答获取文创小礼品增强参观者的学习意识。二层设置为文化展示空间,用于展示当地红色资源的发展、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等,同时设置文化产品售卖区,以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地区特色为规定创作主题,吸纳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艺术创作,为当地艺术家、手工艺人提供文创产品售卖区,拓宽当地就业环境。以此为概念的整体设计,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苏州乡村发展历史和红色资源的窗口,更为当地群众提供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传播与经济发展。

 


三、经验启示

(一)打造思政育人特色品牌

打造1234思政育人新模式,形成思政育人新品牌。“1”是贯彻一个指导思想,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是坚持两个方面引导,即理论引导与实践培育相结合;“3”是培养三全人才,即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硬、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青年,“4”是持续四段时期培养,即构建起“线上+线下”“课堂+实践”“学校+企业”“日常+平常”的时段育人格局,确保思政教育的贯穿性。

 

(二)优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

创新并优化实践育人,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充分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厚植家国情怀,组织学生骨干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足迹,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学习、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骨干在实践认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组织“集中+分散”考察调研暨成果报告会,形成“闭环式”教育,产出一系列调研报告、设计作品、宣传视频等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三)创新社会服务融合模式

将红色资源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传承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包括红色资源、艺术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振兴。将红色资源与乡村经济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增强乡村文化的底蕴和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项目红色展厅的设计便是在展示地区乡村振兴成果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综合地区红色资源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既为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展示学习的平台,更为当地居民提供可发展的就业机会。文创产品作为乡村产业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还通过市场流通实现了经济价值的转化,当这些文创产品被设计、制作并成功推向市场时,它们不仅满足了地方文化输出以及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也为乡村艺术家、手工艺人以及相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带来了更为直接的经济收入,焕发地方文化新活力,在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拓展的同时,还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开辟新方向。